出差在外,走進賓館就能獲得賓至如歸的服務;打開電腦,輕點鼠標,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從旅行服務網站上輕松訂購機票;甚至,足不出戶就能體驗送貨上門、貨到付款的網購服務……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服務業的增長正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新引擎,也為人們帶來了更加便捷幸福的生活。而這些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平常事兒,正是我國千萬職教學子助推現代服務業大發展的生動縮影。
“職業教育的今天就是服務產業的明天。”日前在京召開的職業教育助力現代服務業發展座談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高度肯定職業教育對現代服務業的強大助推力,“服務業的總體質量決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職業教育發展影響著每個人的幸福指數?!?/SPAN>
“職業教育成第三產業的人才培訓基地”
“職業教育為服務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座談會上,這樣的觀點成為與會代表共識。
國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長余昌國對此深有感觸,“30多年來,旅游職業教育為我國實現從旅游資源大國向旅游產業強國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其自身也實現了規?;臍v史飛躍。旅游服務類專業畢業生從2010年的37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17萬人。大批職校生進入旅游行業,活躍在酒店、景區、旅游教育培訓機構等各個領域,構成了我國旅游從業隊伍的核心?!?/SPAN>
職教的蓬勃發展,不僅服務了產業發展,還服務了就業增長。有研究表明,職業院校招生數占比每上升一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比重將提高0.46個百分點。據介紹,2011年,我國中職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6.69%,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平均就業率為89.6%,其中53%均由服務業吸納就業。
現代服務業呼喚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盡管成績顯著,但代表們紛紛呼吁,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相比,職業教育在人才規劃、專業設置、課程教法上仍需改革創新。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院長鄒文開指出,與我國養老服務業的旺盛需求相比,養老服務人才供給、醫療康復和精神慰藉等專業性服務仍需加強,“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5年將突破3億人。我國養老護理員的潛在需求約1000萬人。而目前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不到60所,年招生數僅約2500人,亟須擴大規模。”
“目前藝術職業教育的分層教育和分類教育都不夠合理。比如專業設置上,表演技能型的專業較多,但市場需求較大的文化創意、文化經紀、宣傳推廣、市場營銷等設置不夠,甚至沒有。”安徽演藝集團總經理張居淮提出,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需兼顧結構問題。
“在深刻認識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的基礎上,科學定位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贬槍σ陨辖ㄗh,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強調,“在辦學類型上,要堅持職業教育特點,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強化就業導向。在辦學層次上,要根據現代服務業發展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水平。”
轉型升級,迎接職業教育的春天
面對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職業教育應該如何變革?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提出,為培養更多滿足行業需求的職教人才,要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深化旅游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規范旅游職業教育頂崗實習、完善推廣旅游教育與產業對話協作機制等?!?/SPAN>
“集團化辦學是一條有效出路?!北本┦薪煌ㄟ\輸職業學校黨委書記李怡民認為,“集團搭建起人才培訓師資、成員共享實訓等五大合作平臺,豐富的資源大大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F在,我們成為了北京交通綜合運輸體系中的生力軍?!?/SPAN>
此外,魯昕強調,職業教育還要改革創新課程教材,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員工“一崗多能”的綜合素質培養等,“各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保ū緢笥浾?nbsp;鄧 暉)
當前,我國人才市場呈現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同時并存、高入學率和“技工荒”同時并存、“季節性缺工”演變成“常年性缺工”的三大現象。其實,近幾年的每一個春夏之交,大學生就業問題都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2012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30%,按照國家規劃,2015年達到36%,2020年將提高到40%??梢灶A見,今后若干年我國人才市場三大矛盾會持續存在。
人才和需求結構失衡及原因。人才供給結構由教育體系決定,就業需求結構由經濟和社會發展決定,兩者如果不匹配,就會帶來人才和需求結構失衡。一方面,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缺乏市場和社會需求導向,沿襲重專業知識傳授輕實踐實戰能力培養、重已知知識掌握輕未知知識探索的傳統慣性,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并存的人才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努力開展的對企業培訓或資助培訓,在提高部分企業員工通用知識或技能的同時,由于培訓機構缺乏生產過程、時新設備和師傅幫帶等“實戰”條件,又無法“兼顧”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專業崗位的培訓需求,使得企業“技工荒”矛盾還是難以緩解。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首先是一種市場需求,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可以指導或幫助,但無法包辦這件市場化、專業化和持續變化的“技術活兒”。企業深度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政府、院?!安豢商娲钡南忍靸瀯荩阂皇鞘煜ぁ笆袌鲂盘枴薄6钦莆丈a過程。三是擁有技術團隊。四是擁有“時鮮”設備,這對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專業方向、課程設計的定位,以及保證師生熟悉生產過程、掌握崗位技能等,具有導向意義。企業參與技能型人才培訓,政府和高校才有條件把握好市場變化帶來的社會需求、工作流程、操作環節以及設備設施等變化情況,擺脫目前辛辛苦苦培養出的學生市場“不買賬”“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
然而,目前企業普遍認為人才培養和企業職責“不搭界”。筆者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時,一些大企業反映外部市場壓力大,內部管理存在“兩個80%”現象:80%左右的一線員工是初高中學歷,80%左右的員工一年不到就開始“跳槽”,企業擔心花錢培訓后,落得“人財兩空”結果。而企業“袖手一旁”的不參與行為,不僅導致高校的培訓脫離市場需求,也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技能培訓”存在一定程度的學非所用問題,而且使高校對職業培訓“有心無力”,只好在“有心有力(利)”的專業上盲目擴招,與工科專業需要實驗室、實訓設備等高成本投入相比,新聞、法學、金融、財會、國際貿易等專業投入低,“一本書、一支粉筆、幾位老師”就可上馬,這更加劇了人才市場的“結構性過剩”。
鑒于企業參與積極性的提升、社會資源的統籌、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跟進以及職教專業機構作用的發揮等,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職教院校“四位一體”合作互動,因此建議:
建立領導和研究機構
建立由地方領導牽頭,地方發改委、財政廳、人社廳、經信委、建設廳、總工會、職業院校等部門以及若干行業協會、職教專家組成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領導小組,組織力量研究出臺相關推進政策。近期需要抓緊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職業院校的具體職責分工;地方“企業培訓中心”的試點單位和運作機制;不同行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計劃;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和認定辦法;推動各類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與實際需求接軌的改革辦法等。同時在校企深度合作、已有較強研究基礎的職業技術學院內,建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聘請政府部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職業院校的專家參加,適時完成對地方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調研、需求分析和政策建議等。
制定相關法規政策
建議結合各地實際,制定《鼓勵企業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若干規定》和《校企合作促進法》,在法律層面進一步規定政府、企業、行業協會、職業院校四方在協同完成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對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性質做出明確規定;明確要持續不斷地擁有適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來源,企業必須在專業設置、招生方式、師傅帶徒弟直至學生就業全程參與到職教活動當中去,在參與培訓的過程中履行相應義務和享受相應權利等等。
建立培訓補償機制
參照德國所有企業都按員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上交培訓基金、基金由政府統一支配、只有培訓企業和跨企業培訓中心才有資格獲得基金資助的理念,通過明確參與技能型人才培訓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返還(或減免教育附加費)、明確不同培訓規模企業經費返還數額比例、明確企業參與培訓期間費用分攤方式及學員津貼、明確培訓非本企業員工的資助方式等,解決企業參與合作的原始動力及校企合作中的相關責權利問題。此外,建議地方設立技能型人才培養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技能人才師資培訓、重點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
試點“企業培訓中心”
先期挑選符合地方產業發展導向、經濟實力較強、社會責任感高(最好具有行業協會會長單位背景)的大型企業,與在各地校企合作中有深度有經驗的中高職院校(或本科院校中的職教類學院)建立緊密型聯盟合作關系,建立起若干“企業技能型人才培訓中心”。中心學制分為“員工上崗培訓”和“職業學歷教育”兩大類。“員工上崗培訓”內容側重在“中心”實訓,時間可長可短,相對靈活。培訓費用由企業和財政共同承擔;“職業學歷教育”培養可以用三分之一時間在職業院校接受專業理論、職業素養和相關實訓課程,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接受“師傅帶徒弟”式實戰訓練,培養費用按照各方培訓貢獻和成本比例由財政從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教育附加費(或相關稅收返還費)中分別支付。同時,高校和企業(龍頭企業牽頭的行業協會)分別給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和行業認可的技能證書。企業培訓中心可以有三種存在形式:一種是“中心”設在主導行業中的主流大企業內,場地、設備、管理等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謀劃解決。一種是“中心”設在政府主辦、企業深度合作的各地市公共實訓基地內。一種是“中心”設在有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企業愿意在課程建設和師傅指導等軟硬件投入上共同參與的中高職院校里。在此基礎上,適時組織大型龍頭企業和中高職院校,到國內外有深度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及各地“企業培訓中心”試點單位考察,強化考察者對參與培訓是企業始終保持技術優勢和經濟活力源泉的理念,探討企業和中高職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思路和途徑,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各地建立起一批跨企業培訓中心。
提升院校合作能力
國內外經驗證明,職業院校自身的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研發能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師資水平等,是能否持續調動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條件。但對于一般的中高職院校而言,這些恰恰是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劣勢。因此,各中高職院校首先要從自身建設出發,強化提高為企業服務主動性和能力的意識。政府主管部門要敦促職業院校持續深入開展企業和社會需求調查,動態分析行業和企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梳理比照本校畢業生就業的“對口率”及薪資水平。同時通過政府人、財、物的有力扶持,加大職業院校市場導向、專業調整、課程改革、師資轉型、社會服務、實驗實訓設備建設等工作的力度,促進專業建設貼近地方產業導向,提高學校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實現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共同提升,從而增強高校對企業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作者: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本報訊 記者4日從臺盟中央獲悉,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當天在貴州省惠水縣出席由臺灣威盛集團創辦的盛華職業學院2013學年開學典禮。
林文漪在致辭中表示,盛華職業學院的創建和發展,是將教育相對發達地區的優勢教育資源向偏遠貧困地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的有益探索。學院在辦學模式與教育理念上的高起點和創新精神,對大陸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是兩岸興辦教育的成功典范。相信在兩岸民眾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大陸職業教育必將取得長足發展。
盛華職業學院是威盛信望愛公益基金會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建設的一所公益性職業教育學院,2011年9月落成開學,現設有酒店管理、計算機運用技術、茶葉生產加工和康復治療技術4個專業,招收了數百名大陸偏遠地區學生。
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等出席了開學典禮。 (廉維亮)
本報北京9月4日電(記者鄧暉)教育部日前向各地發文,通報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漁沙坦小學違規收取捐資助學款等6起教育亂收費典型案件的查處情況。通報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從這些典型案件中吸取教訓,堅決治理損害群眾利益的亂收費突出問題,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保障。
通報強調,要進一步改進作風,切實解決教育亂收費問題:一是真查真管,不得擅自增加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二是把義務教育擇校亂收費、教輔材料散濫、補課亂收費、高?!包c招”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作為治理工作重點,主動跟進、重點查辦、從嚴處理;對問題易發多發地區緊盯不放,加強督辦。三是繼續加強監督檢查,增強治理工作實效。
本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杜冰)教育部3日發布2013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本次評選出的10名楷模具有廣泛代表性、典型性,而且首次產生了來自民辦學校和工讀學校的楷模。
今年5月開始,教育部會同包括本報在內的有關中央新聞媒體開展“全國教書育人楷?!蓖七x活動。31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推薦64名候選人。候選人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學前教育等各方面。7月18日至8月2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刊登了候選人名單及簡介,教育部門戶網站、人民網、光明網等開辟專題網頁刊登候選人名單及詳細事跡,面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投票。
以師德表現、教書育人工作實績為衡量標準,推選委員會在結合公眾投票情況、充分討論醞釀的基礎上,進行了無記名投票,最終產生的10位“全國教書育人楷?!笔牵汉颖笔埣铱谑新毥讨行耐粜沱?,上海市辛靈中學、風帆初級職業學校謝小雙,浙江省樂清育英學校小學分校俞國平,湖北省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楊小玲,湖南大學文學院胡遂,重慶警察學院劉開吉,陜西省商洛中學劉占良,甘肅省蘭州市實驗幼兒園劉志,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第二中學孔慶菊,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技分院丑武江。
同時,今年還特為張其星等8位優秀教師設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特別獎”?!?·20”蘆山地震發生后,張其星等8位優秀教師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保護學生安全和學校財產,充分體現了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高尚師德。
本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杜冰3日從教育部獲悉,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將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三愛”教育。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學校要把開學作為開展“三愛”教育活動的重要時間節點,把“三愛”教育內容融入到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新生軍訓、新生黨員教育、校規校紀教育、校史教育等各項活動中。
教育部建議各地各學校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三愛”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準確把握“三愛”的精神實質和時代內涵,通過專題報告、座談研討等形式進行宣講,教育和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學習成長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不斷升華對“三愛”的理解和認識。
Copyright ©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400-660-5933
免責聲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注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